細菌感染,醫生開抗生素為什么只開三天的量?
最近天氣日漸轉冷,很多人還在適應氣溫的變化中,稍有不注意,抵抗力下降,很容易被細菌感染。
當確診細菌感染時,醫生通常會給我們開3天量的抗生素,不少人有疑惑:為什么不是5天、7天呢?吃了1天癥狀轉好或者消失了,是不是就可以停藥了呢?
回顧一下醫生開藥流程,當病人懷疑是細菌感染后,醫生會先讓病人去抽血,根據驗血報告,如果存在細菌感染,才會給病人開抗生素。
一般情況下,醫生只開3天的量,因為臨床上通常以3天作為藥物是否有效的觀察期,而抗生素進入人體內需要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并持續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有效殺滅細菌,如果3天后病人未見好轉,說明需要調整藥物,如果有見好轉,也不能立即停藥,而是要遵醫囑使用完整個療程。
所以醫生都會讓患者3天后回來復診,醫生根據目前的癥狀、體征來調整藥物的用法、用量。
抗生素到底要用多長時間?
有時,我們吃了2~3天后,癥狀有了明顯的好轉,有的人選擇減量服用,有的人直接就停了藥。但醫生提醒,這樣做很有可能造成病情反復,甚至遷延不愈,轉為慢性感染。
因為細菌會進行分裂增殖,甚至變異,如果抗生素使用劑量充足,細菌和變異菌都可以被消滅掉,使感染得到控制。
一旦細菌沒有被徹底殺死,感染癥狀會再次發生。如果出現更嚴重的情況,變異菌已經對之前服用過的抗生素產生抗藥能力,那么后續的治療將會變得困難。
因此,必須使用足量、足療程的抗生素來殺死人體內所有的致病菌,不讓它們有“起死回生”的機會,這樣不僅能避免病情復發,還能減少細菌耐藥的發生。
至于服用多少天,還是要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因為治療不同的疾病、同一疾病的不同癥狀、不同的細菌感染,所用抗生素種類和療程都有可能不一樣:
比如,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時,對于普通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感染,用藥到退熱后72小時即可;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或厭氧菌等容易導致肺組織壞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一使用般抗生素的療程要大于2周。
對于非典型病原體感染,如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療程通常為10~14天;治療軍團菌感染,療程通常為10~21天。抗生素的使用,前幾天主要以緩解癥狀為主,后幾天主要用來徹底消滅病菌,以免復發。
對于重癥感染、全身性感染的初始治療,應選擇靜脈輸液,以確保藥效;病情好轉時,應及早轉為口服治療。
一般醫生會先開3天左右的輸液量,之后會根據患者的癥狀、血常規等化驗結果等再決定是繼續輸液還是口服治療。
有些患者為了快速緩解癥狀,要求將幾天的藥放在一天內輸;或者只要有感冒癥狀就要求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切記
抗生素是處方藥,不要自己隨意使用,更不能將其作為感冒的預防用藥。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不要隨便停藥。
資料| 人衛健康
【 上一個:肚子總愛“咕咕叫”?除了餓,還有這4種原因! 】 【 下一個:秋冬季,這些水果熱著吃,對身體更好! 】 【返回】 |